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132章(1 / 2)

敦煌藏经洞是用于封存文物的佛教禅窟,并没有棺椁,不是墓葬。

【秦念:芒松芒赞挣扎的时间应该很短,因为在咸亨元年四月、也就是乾封元年的四年后,吐蕃就攻陷龟兹拨换城。】

【秦念:李治,你想要围魏救赵,就派薛仁贵率五万大军讨伐吐蕃,于大非川大败,吐谷浑地区全部丢失。】

【李治:薛仁贵为何会败?】

在李治看来,薛仁贵在随同阿耶征高句丽时扬名军中,得阿耶重用镇守玄武门。

永徽五年山洪至万年宫,宿卫奔逃之际,唯有薛仁贵冒死登门框高呼警示宫中,他才得以免于为山洪所沦溺,可见薛仁贵之忠。

显庆三年开始,薛仁贵征高丽,屡立战功。

龙朔元年赴天山击九姓突厥,三箭定天山。

如此战功赫赫的大将,怎会在征吐蕃时失利?

即便未能功成,也不应大败失地!

薛仁贵望着天幕,不知该如何是好。

【秦念:跟他关系不大。只是你让郭待封这个自视甚高的废物当薛仁贵的副将。他违抗薛仁贵之命擅自领着辎重前行,结果军粮辎重全部被吐蕃伏军所劫掠。】

【李治:……】

李治额角抽疼。

军粮辎重被劫掠,也就难怪薛仁贵会大败。

武照连忙安抚陛下:“此事尚未发生,不用郭待封即可。”

七年前陛下亲策试举人,九百人中只有郭待封、张九龄五人居上第,陛下令他们待诏弘文馆。

这郭待封乃是郭孝恪次子,郭孝恪曾献“固武牢,屯军汜水,随机应变”之策,助太宗皇帝擒窦建德。

陛下应是以为虎父无犬子,才会以郭待封为薛仁贵副将。

结果无能也就罢了,竟然于军中违抗主将之令!

此刻的郭待封脸色惨白,浑身颤抖。

他知道不仅自己的仕途走到终点,“自视甚高的废物”之名更是会流传于天下乃至于后世。

【李治:朕更换副将,薛仁贵可否覆灭吐蕃?】

不能。

薛仁贵暗叹。

大败之因虽不在他,但他知道吐蕃占据地利,易守难攻。

亦知太宗皇帝之所以选择和亲,也是因为吐蕃极难攻下。

倘若只是围魏救赵,率精锐突袭吐蕃,迫使其军离开西域回防大非川,或许能够功成。

但要覆灭吐蕃,完全不可能。

【秦念:吐蕃占尽地利,你想让薛仁贵带着十几万人长途奔袭、顶着极其恶劣的地理环境去覆灭吐蕃?你做梦呢?】

【李治:……】

李治之前想的是趁着吐蕃内政不宁,薛仁贵或能谋取大功。

但秦念并不认为这个想法可行。

李治不得不承认:

比起正面临吐蕃威胁的他,千载之后通过“考古”获知吐蕃内政的秦念比他更了解吐蕃。

就连后世唐皇都不知道吐蕃的秘辛。

【秦念:此外,大非川之战,薛仁贵对上的就是吐蕃名将论钦陵,而他哥赞悉若就是掌控政权的新任大相。这时候强攻吐蕃,只能说你想太多。】

【李治:……请秦皇指教。】

已经看过四次话题的内容,李治对秦念的性格已相当了解。

那就是不到万不得已,不要得罪她。

哪怕是被接连讥讽。

【秦念:朕给你的方案,是设法告知芒松芒赞:若无大唐相助,他将在十年后离奇早逝。吐蕃三年不发丧,噶氏家族会扶持年幼的赤都松赞接替赞普之位。】

【秦念:瞒了三年,呵,那可真不一定是他的亲儿子。】

吐蕃隐瞒芒松芒赞死讯三年的主要原因,是当时吐蕃正在与大唐交战。

但不妨碍秦念刻意将此事模糊成芒松芒赞的死因很蹊跷,外加给赤都松赞泼脏水。

有“不一定”一词,那就只是她的推测,不涉及规则三的禁止谎言。

………

李治看出“真不一定”背后,或是秦念刻意为之。

此言有利于他离间吐蕃君臣。

【秦念:此外,吐蕃亡国后,其王陵尽皆被摧毁。】

这话也不是秦念胡说。

吐蕃王朝崩溃时,起义军把历代赞普的陵墓都挖了。

【秦念:如果能说服芒松芒赞,大唐就可以从中获取足够的利益。别要名义上的臣服,可以要土地、要良马,最好是能够直接驻军以便支援。】

【李治:谢秦皇相告,朕知道该如何施为。】

这就是李治最擅长的领域。

他立即阻止秦念继续往下说。

天幕天下可见,有些事是他需要去做、且不能为人所知。

秦念只说到“驻军勤王”就停下,显然也是在确认他能否看懂言外之意——设法离间吐蕃君臣、甚至挑起内战,以坐收渔翁之利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