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重回1984:赚钱养娃把家忙 第52节(2 / 3)

弄起来,用剩下的材料搭了个简易的屋顶。

差不多四五天时间,院子里的灶屋就弄好了。

林义对这灶屋很是满意,干活也特别起劲。

这边灶屋刚刚弄好,阿福那边也把衣柜和吃饭的桌椅做好了。

这些东西弄进屋子,家里看起来就不一样。

阿福对装修后的房子惊叹不已,想了想,道:“既然房子弄得这么好,我看再弄一架八宝架放在客厅里,到时候摆点东西也好看,另外,客厅桌椅四件套也少不了,两个孩子读书的书桌椅子也得有吧,这些东西再添置一下子就全乎了。”

林琴深以为然,不等林义开口就同意了,付了定金,让阿福赶在过年前把东西送过来,另外又定做了两张床,两个柜子,一楼三个房间,一间当杂物间,另外两间弄成客房。

送走阿福。

第二天林琴又去了裁缝店。

她现在也算是裁缝店的大客户了,跟老板张淑娟处成了朋友。

刚进门就被张淑娟叫过去帮忙,“这块料子帮我压一下,有人要了。”

林琴赶紧过去帮忙,顺便扫了一眼三面墙上花花绿绿的布料,“淑娟,我要买窗帘,你给我看看选哪样的比较好。”

张淑娟诧异地停下手里的活,“谁家扯布是去做窗帘?败家娘们!我这里还真没有合适的料子,听说粤省那边有,但咱们这里拿不到。”

第88章 招待

林琴皱眉,“普通料子就行,我就是遮个光,现在大冬天的没什么,等到了夏天,五点天就亮了,我们起得早没什么,但我想让孩子们多睡一会儿,没窗帘的话,六点多太阳就晒屁股了。”

张淑娟乐了,“只是遮光倒是好办,弄个竹帘就行了,找篾匠帮忙,我记得古街那边有不少卖手工艺品的老篾匠,你去问问呗。”

古街就在友谊广场边上,走过去就行。

林琴大喜,谢过张淑娟,扭头就去了古街,转悠的时候还真让她问到了两家能接这活的,而且价钱还不贵,一扇竹帘四块钱,五天能交货。

林琴一口气定了六张,正好把六个房间都给装上。

忙忙碌碌,等六张竹帘送到南屿已经是小年了。

此时他们找阿福定制的那些家具也都送来了,家里该添置的东西全都添置了,他们辛苦了一年,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。

林义难得慷慨买了一大串鞭炮,沿着水泥小路延伸到豁口大门。

陈文军把新买的红对联贴上。

鞭炮一放,整个南溪的疍民都听见了动静。

刚回到家的陈文海听着动静,好奇地问道:“妈,那边是干啥呢?这么大的阵仗!”

周水芳抬头看了一眼,又垂下眼眸,“应该是文军放的,他在岛上买地盖房子了,估计是弄好了,搬新家了。”

陈文海大为吃惊,“啥?文军哥这么厉害?竟然还买地盖房子?”

疍民有这种想法的并不多,毕竟大家挣的都是辛苦钱,祖辈都是这么过来的,大家早已习惯水上生活,不会主动改变。

周水芳有些不屑,“这有什么厉害的?要我说就是败家,买了地盖了房子还不是一样要靠着打渔过活?房子盖在岛上,出门都不方便,哪像我们住船上,想去哪里就去哪里,就算我们把船划到南港生活也可以。”

她之前就有这个打算,碍于这边都是熟人,大家互帮互助,平日里也有人说说话,这才没走。

陈文海却不这么想,“妈,搬去南港是不成了,上个月听那边的疍民说了,政府好像要统一规划港口,以后只有载货的货船可以入港,那些生活在南港的疍民政府会划一块地安置他们,方便管理。”

周水芳听得一愣一愣的,眉头紧皱,内心的不满都快溢出来了。

“咱都是疍民,不住在船上住陆地上?他们肯定是要闹的!”

周水芳的语气十分笃定,陈文海却是摇头,“没有闹,我看大家都挺乐意的,政府给划地,还给盖房子补贴,一户顶多出两百块钱就能有属于自己的房子,船还能改成货船,挣的钱更多,谁不乐意?”

周水芳瞬间没了声音。

陈阿公感慨道:“这政府要统一规划也没办法,只能听人家的,在地上有个房子也不错,起码不用担心刮风下雨。”

周水芳想了想,忍不住开口问道:“爸,你说咱们这里会不会也这样统一管理?”

要真是那样的话他们也得学陈文军买地盖房子了。

想到曾经她还对这事嗤之以鼻,周水芳就有些不得劲。

陈文海则兴冲冲地说道:“阿公,我们去文军家看看呗,也不知道他的新房子长啥样,你们见过没?”

陈阿公摇摇头,“我跟你爸经常跟着货船走,之前文军说房子还没建好,我们也帮不上忙,就没去添乱。”

陈文海压根没多想,催促着陈永定调转方向。

等渔船到了南屿豁口大门。

陈文海看见上面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