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本书的出现,解决了大明众多领域前进方向的问题,如同日月星辰,指引着人坚定前行。
不迷茫!
不迷路!
顾正臣选择这个时候拿出这本书来,不只是对东征风波之下的反击,对自身稳固地位的加码,更重要的是,他要给许多行业,一个直通未来的纲领,前往未来的路径!
虽说这条路,可能在林深中,在山巅上,在云生处,在星辰大海!但他告诉了所有人,应该朝着这个方向走,最终能抵达——渴望的巅峰。
唐大帆、马直、万谅等格物学院之人激动不已。
《马克思至宝全录》的指导意义不可估量,更主要的是,整个大明,能扛起《马克思至宝全录》中未来之路的,也只有格物学院!而这就意味着,未来的格物学院会得到更多的资源,可以汇聚更多的人才,研究出更多的成果!
未来虽遥远,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蓟州之战,该打下来的,就应该打下来,该守住的,就应该守住!
唐大帆见国公、官员不,便走了出来,道:“陛下,这本奇书深奥无比,有引领之用,于格物学院而,是不可多得的至宝之物,臣恳请抄录一本,供学院内院长、教授、助教与优秀弟子研读。”
朱元璋呵了声:“抄录一本就算了吧,顾家人打算卖了版权,交集贤院刊印,公开发卖,格物学院大可去买几本。”
唐大帆深吸了一口气,竟当真要刊印吗?
开济走出,反对道:“陛下,臣以为此书不宜问世,其内容涉及颇多,关系未来,影响深远,可以留给朝廷与格物学院,提纲挈领,安排后续研究之事,若公之于世,天下人会困惑、怀疑,反而不利长远。”
薛祥紧随其后:“臣反对刊印,并非出于其他,而是因此书太过珍贵,其内容太过重要,进入民间,广而传之,存有泄密之嫌。加之曲高和寡,掌握这至宝的,当是少数。”
詹徽也不赞同出版发行,劝道:“如此珍贵奇书,传入民间,于民无益,且诸多匪夷说流传于万民之中,多会引人发笑、轻视。臣以为,当留作皇室,依时所需,适时引领格物学院即可,不必进入民间。”
朱元璋板着一张脸。
打心里说,朱元璋一百万个不想刊印发行,不想将这东西公之于众。
好东西,不就应该藏着掖着。
顾正臣都能藏掖十四年,咱还不能捂十年八年的?
可现在,这不是自己想不想的问题,而是顾正臣的想法很明确,那就是印出来,让世人看到。
虽然身为皇帝,可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啊。
不刊印发行,捂着藏着,顾正臣东征杀绝倭人这事官场、民间压力都很大,无法消除。最主要的还是马克思未来之这种事,不能再次发生。
为了杜绝,只能公开!
再说了,顾正臣拿定了主意,自己不答应,还怎么让他给弄电报、建铁路……
这个时候,为了大明未来,咱也要给他面子。
马直走了出来,拱手道:“陛下,臣以为,将《马克思至宝全录》刊印发行,大有利处。”
朱元璋皱眉:“有何利处?”
马直有些紧张,但还是坦然道:“其一,世人知马克思至宝已有多年,这些年来,围绕着马克思至宝的争议、猜疑、阴谋,层出不穷。将其刊印发行,公之于世,别有用心之人就此可罢手。”
“其二,《马克思至宝全录》中记录之事,既有立足于当下之,也有着眼于未来之,既有世人一眼可辨真伪之事,也有令人无限遐想之事。此书一旦问世——”
“必激发万民讨论之热情,孩童与少年听闻,自然会生出想象,渴望这未来中事,继而发奋图强,努力进学,矢志为富国强兵,建造盛世而读书,继而为朝廷提供近源源不断的人才。”
“其三,激发大明人的自豪,日后马克思至宝中每一样事物出现,都将激发大明百姓的自豪感,增强人心凝聚之力……”
万谅、袁生等人自然支持。
唐大帆更是赞同。
朱元璋思索再三,道:“既然顾家想要卖了这《马克思至宝全录》的版权,朕也不好阻拦,那就顺着镇国公夫人的心思,让其拿去集贤院准备印刷事宜吧,让集贤院等旨意,择日发售。”
詹徽暗暗叹息。
拦不住了……
想想也是,顾正臣早不写晚不写,偏偏在征东之前写出来了,顾治平早不来晚不来,偏偏在沈溍等人正欲掀起弹劾风暴时,拿出了这本书!
这就是顾正臣的手段,他人虽然不在金陵,可他的手还在这里!

